摘要:目前電廠多用石灰石等鈣基吸收劑作為脫氯劑,但這些常用鈣基吸收劑的脫氯性能并不理想,且會消耗較多的鈣資源。本文以玉米稈、棉稈和稻稈為研究對象,實驗氣氛為空氣,在管式爐中模擬燃燒條件
摘要:目前電廠多用石灰石等鈣基吸收劑作為脫氯劑,但這些常用鈣基吸收劑的脫氯性能并不理想,且會消耗較多的鈣資源。本文以玉米稈、棉稈和稻稈為研究對象,實驗氣氛為空氣,在管式爐中模擬燃燒條件,通過實驗探究了赤泥、白泥和電石渣對玉米稈、棉稈和稻稈3種不同生物質燃燒脫氯的影響,得出3種添加劑在400~900℃條件下對生物質燃燒脫氯效率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為在400~800℃的條件下脫氯效率隨著溫度的升高逐漸升高,其中白泥在800℃時對稻稈的脫氯效率達到42.5%,對棉稈的脫氯效率達到37.6%,赤泥對玉米稈的脫氯效率達到30.8%。但是超過800℃以后隨著溫度的繼續升高,脫氯效率反而降低。另外,不同鈣基廢棄物對不同生物質的脫氯效果不同,在對不同的生物質能源進行燃燒利用時,應選擇相應合適的添加劑。
在傳統能源告急、能源結構逐步轉型的當今社會,生物質以其儲量大、成本低、環境友好、可再生等優勢逐漸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然而由于生物質燃燒技術還不成熟,生物質燃燒還存在著諸多問題。生物質燃燒過程中,生物質內的氯大多以氯化氫氣體形式釋放出[1]。
HCl與SO2、NOx并稱為三大酸性污染源,既能形成酸雨污染環境,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又會對鍋爐設備產生腐蝕,對電站安全性和經濟性都有很大的影響。一般生物質燃料中的氯元素含量都比較高,但是目前對生物質中的氯元素在燃燒過程中的析出機理和行為特性的研究報道卻很少。陳安合等[2]認為,當燃燒溫度在850K以下時,可以較有效地減少木屑、廢木、秸稈、樹皮以及橄欖渣5種生物質在燃燒過程中生成和揮發含Cl及堿金屬K、Na等元素的量;當燃燒溫度高于900K時,則會大量生成含有氯元素以及K、Na等堿金屬的氣態物質。李小龍[3]研究了生物質燃燒過程中氯化物的析出特性,其研究表明:在所有影響生物質燃燒氯化物析出的因素中,燃燒溫度對氯化物的析出影響較大,其次是生物質的燃燒時間,過量空氣系數對氯化物的析出影響較小,并且實驗表明,生物質燃燒過程中在低于600℃時,氯的析出速度較慢,氯的析出速度在600~800℃時加快,在800℃以后放緩。